11月19日,文学院本学期举办的第三次学术交流会于图书馆一楼写作指导空间如期举行。本次交流会的主讲人是来自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陶媛媛,高畅以及刘禹汐三位同学。
陶媛媛同学的论文题目是《浅谈对外汉语毕业生的自我培养与就业》。在“汉语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却面临着就业困难的情形,这篇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就业问题进行了阐述,即就业困难的原因,教师的自我培养,以及如何拓宽就业渠道。原因主要包括就业渠道不畅通、毕业生素质不符合就业要求和毕业生不愿选择海外就业。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应主张将语言学知识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尽早对自身发展方向进行定位,并不断加强个人的独立能力。就业渠道拓展方面,则应该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多方面的联系,具体包括高校、民营对外汉语机构、汉办、海外学校和中介机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高畅同学的论文题目是《德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特色科目》。德国中小学的特色课程分为物象课、常识课、劳动与技术课、特殊促进课。它们均有各自的特色。本文从这几方面出发,着重介绍了每一条特色的具体内容,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对学生的影响。物象教学内容分为单科式、跨学科式、综合式三种模式。常识课能够使儿童认识周围世界,了解人类共同生活的形式,并初步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劳动技术课涉及的不仅是劳动与技术,还包括劳动与经济、劳动与家政、劳动与职业等。特殊促进课程可以照顾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有利于学生从各自的基础上健康成长。
刘禹汐同学的论文题目是《论古典诗词对外传播的方法》。中华古典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了解古典诗词就是了解中华文化。本文通过分析诗词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着重讨论了如何使古典诗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多举办全民性的文化活动;第二,帮助学生整理一些古今异义词,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差异;第三,利用“情景法”将学生带入几千几百年前的时代,使他们“真实有感”的进入那个时代;第四,巧妙运用“成语”引出古典诗词;第五,以“字”带“篇”,给学生讲解有代表性的字词。
以上三位同学精彩绝伦的演讲,在给我们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习到了古典诗词对外传播的方法,了解到德国中小学的特色课程,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方向学生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