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推免学生学习经验分享(一)——王思淇
发布人:团委审核  发布时间:2021-03-31   浏览次数:14

王思淇,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中共党员,曾任班长、校大学生教师技能协会会长、助理辅导员。三年综合测评排名:1/98(智育:1/98,德育:1/98,文体:1/98),三年学分绩点3.63/4.0。曾获2018-2019学年国家奖学金、2019年叶圣陶奖学金、校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等奖学金10余项;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获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二等奖;沈阳市优秀大学生;获东北三校第五届、第六届启思杯教师技能联谊赛一等奖;主持省级大创项目、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共3项,参与科研项目2项;现推免至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宝贵的本科四年时光即将过去,我很荣幸能被邀请向学弟学妹们分享本科期间的经验与感悟,在此由衷地感谢学院和老师对我的关爱和培养。分享的开篇我借用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中的一句诗概括我的保研经历。虽说是经验分享,但在文学院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我的课业成绩和科研经历虽然名列前茅,但并不拔尖。因此我更愿意借用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来分享一下我的经历和一些感悟。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一位我非常敬爱的老师曾说,“当你知道你的目标就是黄山的时候,这一路上的奇花异草都不会使你驻足”。有了目标才懂得取舍,有了目标才有把握机会的机警和放弃机会的魄力。选择走上保研之路,要感谢师兄师姐的引领和帮扶;选择文艺学,是源于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和热爱。树立起目标后,我开始对自己的大学生活作出规划,然而这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知识和阅历的丰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塑、完善,我也在不断地调整着我的规划。当然,保研只是一种选择,选择无所谓对错、好坏之分,公考、教师编也是一种选择,但,既然选择了,便要耐得住寂寞,风雨兼程。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大一时,课业任务重,社团事务也很多,这就是学弟学妹们经常会面对的问题,如何平衡学业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面临这样的难题,就我个人而言,我大一时每天凌晨5点半出门去图书馆学习,午休的时间也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晚上9点半闭馆回寝室处理一些未尽的事务,11点前就寝。大二时,我开始有计划地跟随老师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各种学术讲座。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学术思维,比如我们的东北文艺论坛,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等。在《名作欣赏》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主持过省级大创项目、校级重点科研项目共3项,参与科研项目2项。这些研究与实践的经历使我具备了良好的学术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月聚粮,远适千里。带着三年的聚粮之功,伴随着焦虑迷茫,一次次地投递简历,努力尝试,我最终圆梦东师,进入心仪的文艺学专业继续学习。喜悦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意识到,自己距离成为一名知行合一的优秀学人还有诸多不足,保研绝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下一个阶段的起点,我将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继续在东师深造、前行。

最后,我想说,成功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再次感恩文学院对我的倾心培养,感恩老师们对我的悉心指导,感谢师兄师姐们对我的暖心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