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活动】我在师大读中文——回观
发布人:团委审核  发布时间:2021-09-29   浏览次数:10

在母校、文学院迎来70华诞之际,文学院刊特开设我在师大读中文专题栏目,旨在总结和展现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办学经验。

历届校友纷纷投稿,用文字呈现他们在师大最难忘的记忆,投稿内容既有学院发展的史述,也有记录传道授业的师长,叙写相互砥砺的学友,回忆学业上的勤奋岁月,书写激扬的青春时光,介绍在师大的成长故事,分享人生事业的收获。

通过校友的文字,我们回味了真实的历史细节,体验了感人的美好瞬间,更从历史中凝练出了宝贵的经验。学院走过的历史,将会因为校友们的回忆而更加鲜活;学院走向未来的步伐,将会因校友们的思考而更加坚实。

七十华诞,岁月如歌,朴实厚重的文院、风华正茂的文院,收到了校友们有温度的文字。

此栏目长期开设,所有稿件请备注校友信息(姓名、入学年份、联系方式等)。

来稿请发至:synu_xiaoqing@163.com

联系人:于巍 13591667907

冯麒如,201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窗外呼啸着2021年温热的春风,傍晚下课的同学们从教学楼鱼贯而出,散进校园各处。这幅光景,也曾留有我的印记,20172021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盼着周末,盼着假期,盼着长大和长大后的相对自由。一晃眼,那份天真早已在不知不知觉中消散,回过头,留在自己面前的已然是一个成年人的灵魂。身份的过渡总是难以树立起某一个明晰的节点,什么时候自己成了“学姐”,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告别。

我是沈阳人,对沈师并不陌生,但却也从未想到自己会来到这里。阴差阳错与机缘巧合将我留在这座城市,带进这座校园。身体去不了向往的远方,思想可以,于是我努力使自己扎进文学的浩渺汪洋,希望可以重新认识自己。一开始,也都会有抱怨,抱怨过宿舍的拥挤和食堂油气,也埋怨过密集的课程与看似无用的活动。渐渐平衡下来,当学习生活走上正轨,自己的日子就在一天天的忙碌中安稳前行。在文学院,除了好好上课听讲,完成自己分内的学习,我还会安排自己的阅读任务。学文学嘛,书是要尽量多看的,一本一本堆叠起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经过体会沉思,有可能受用终生的感受。大学的学习没有人监督,整个过程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衡量的只有最后的分数结果,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行为负责。在这个介于社会人与学生之间的身份里,更要用心规划,为未来铺垫积累。每一场比赛,每一次活动的积极准备,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要把用出去的时间发挥应有的意义。

活泼外向的人,在群体中总是少数的,很多人会羡慕他们,也包括初入校园的我。但羡慕只是无用的心理挣扎,行动起来才会有所改变。大学与初高中不同,老师同学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发现你的长处,有想法,有目标就要自己大胆去争取。同时,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上,不要因为“麻烦”而退缩,怕麻烦的人是不会收获到麻烦之后的宝贵经验的。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是学习文学的学生,不能怕事,不能躲事,而是要有意识的挑战自我,走出舒适圈。在师大学中文的这几年,处事性格方面,我认为以上层面自己的改变最多,小小心得,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些许启发。

说完了硬性的经验感受,再来谈谈柔性的体味思索。一所学校,一个国家,千千万万学子学习着各个专业的知识。有些看似“有用”,有些看似“无用”,那么学中文,学文学的用处在哪里?在面对社会争论,网络论坛时我经常会想。诚然,我们所学的专业无法直接转变为生产力在物质层面改变社会,但文化与思想却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传承的血脉神交。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生产力,才会有文化影响力。往大了说,我们所学习的文学和教育,是中华复兴大计的重要组成。纵然我们不会每一个人都站在相当的高度去见证,但我们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的使命和能力。高瞻远瞩,昂首挺胸,愿大家都可以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中文人。文学与教育,都是“润物细无声”的行业,要有思索,也要有批判。我们在文学院学习,在师大成长,夯实积累过后,希望大家都可以成为自己尊敬的人。

相遇在金秋,将别于盛夏,师大带给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回忆。这里的一花一草都是当下最美的风景,把握每时每刻,让自己无悔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