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培育】文学院举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验分享会
发布人:团委审核  发布时间:2025-03-12   浏览次数:15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推动“选苗育苗竞赛提质工程”,学院于228日举行了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经验分享会。活动邀请了我院2024级研究生赵智升和2021级本科生于泊祯卿两位获得过省级“挑战杯”奖项的同学作经验分享,团委书记高阳老师和报名参赛的同学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生会学术科创部高铭泽主持。

高铭泽围绕今年的“挑战杯”赛事通知,介绍了赛事背景、比赛规则、竞赛分类等基本情况,并结合历年学院“挑战杯”竞赛组织经验,就竞赛准备、选题角度、撰写规范等作了说明,并为参赛同学提供近年竞赛获奖作品的相关资料。

赵智升详细介绍了“挑战杯”的赛事规则,强调了“大挑”和“小挑”的区别,指出其各自侧重点,精心梳理出参加赛事的五个阶段并给出具体意见建议。在选题策略上,赵智升希望参赛同学要围绕竞赛主旨,跟踪国家战略指向,结合时事热点,树立问题意识导向,从学科专业背景出发,选择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现实指向、易于落地的选题。他强调,问题的发现与对策的提出都要基于充分的调研,要有详实的数据支撑,调研报告与学理性论文还是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随后,他结合自己往年获奖的参赛作品作了经验总结:一是参赛作品结合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二是具有对国家文化交流的战略的呼应;三是有广泛的现实影响。他提到率领中外学生深入辽宁乡村调研,不仅紧贴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更生动讲好了辽宁故事,传播了美丽中国和文明中国的大国气象。此外,他还介绍了信息技术融入和AI辅助等实战技巧,提倡跨学院组队以汇聚多个专业背景强调在资料展示中要善用图表以凸显重点。

(照片左右滑动)

于泊祯卿围绕“初期选题、中期实操、末期结题”三个部分展开分享。在筹备初期,她指出精准选题是首要任务,可遵循“社会痛点+专业优势+小切口创新”的选题策略,同时要根据选题进行跨学科的组队,合理选择指导教师,并要制定具体详尽调研计划,这些前期准备会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步入中期实操阶段,她强调要加强实地考察的多元化与深入性,提倡结合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样本,确保数据充分且具有说服力。负责人要定期与团队成员复盘,并向指导教师汇报项目进度,及时改进问题。同时,要做好风险预案,提前思考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及至末期结题,她建议材料撰写要突出创新点,用可靠详实的数据支撑观点。最后,她还贴心分享了时间管理、保持信心及遵循比赛规则的几点注意事项,为同学们的参赛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战指南。

(照片左右滑动)

最后,高阳老师对分享会作总结,她首先对两位同学的分享表示了高度认可和赞赏。她强调,挑战杯是一个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绝佳平台,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机会、积极参与。同时,她也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期望:一是要注重团队协作,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在撰写社会调研报告时,应充分发挥团队智慧,针对发现的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体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思考;二是要注重实践创新,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参与挑战杯等赛事时,同学们不能局限于传统思路与常规方法,要大胆突破思维定式,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三是要注重时间管理和心态调整,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用乐观的心态看待每一次挑战,让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稳步推进项目,发挥出最佳水平。此外,老师也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资源,发动其他学校同学协助收集问卷等,整合各方资源助力项目推进。最后,她鼓励同学们将所学到的经验和技巧应用到实际备赛中,期待文学院学子在未来的挑战杯赛事中再创佳绩。

此次分享会加深了同学们对“挑战杯”赛事的认识并增强了同学们参赛的信心,希望同学们把参与学科竞赛作为检验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比赛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增强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写好自己的青春答卷。